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发布者:刘斌发布时间:2023-09-20浏览次数:111

   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针对学生、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支持条件、目标设置和达成、持续改进提出了全面、系统和细致的标准,是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以“学生中心”为核心、以“产出导向”为目标、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参照标准不断改进,完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多年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单位,2007年即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类专业,2013年成为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首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食品类专业,2019年再次通过认证,近期顺利通过中期审核。在工程教育认证的牵引下,学院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实现专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图1)。

 

图1工程教育认证牵引专业高质量发展

 

一、组织保障,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基层组织

学院落实“三全育人”精神,重视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着力从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优化着手,系统梳理组织形式和组织分工,重点针对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质量保障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建设工作,力图以夯实基础组织为抓手,切实推进和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副院长→专业主任→基层教学组织”层级协同的组织形式(图2)。

 

2 课内、校内、校外“三循环”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

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总体设计规划,副院长和专业主任负责整体实施,明确专业定位,整体布局内部评价机制和组织架构。依据教学进程,下设四个功能模块,即“专业设计”、“生源吸引”、“教学运行”、“评价与改进”,四个模块层层推进,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教学质量保障中心”具体负责具体工作实施。

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学院深入梳理“基层教学组织”职能,根据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理论教研室”、“工程技术教研室”、“实践教学教研室”三个基层教学组织,强化课程的归属性,密切了课程之间的交流、沟通、交叉。教师们对每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职责和要求更加清晰,教学活动更加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建设交流会、备课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课程管理规范指导等活动始终贯穿于本科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图3)。

同时,学院牵头率先获得教育部支持,成立“海洋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图4),成为国内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交流互助的有效平台。虚拟教研室自20229月启动以来,围绕本科教学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教研活动,为提升学院本科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 基层教学组织独立开展的部分教学活动

 

4 “海洋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启动及部分教研活动截图

 

二、制度规范,完善制度体系,明确细化规则

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体系的实施成效,学院重视与各项措施配套的文件规范制度的建设以持续改进指导制度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学院每年都有教学改革相关的文件出台或修订,涉及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产出评价、教学组织、招生宣传等,新文件基本覆盖了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保障了各项人才培养改革举措“有规可依”。

完善改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为指引,从认证七大板块入手,学院对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和制度体系进行了顶层建设和完善,构建了从招生到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再到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在完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学院深刻体会到制度对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作用,运行机制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制度规范的持续改进,因此专业在近三年的建设周期中,根据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和改进情况,对部分文件进行了多次修订。以近三年为例,学院每年都有新制定的文件或修订的文件出台,其中新出台文件16件,修订文件6/次,近三年制定和修订的教学文件列表如图5所示。

 

 

 

5 近三年学院制定和修订的教学文件列表

明确细化,增强文件可执行性。在文件制度指导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学院特别注重文件制度条目的明确和细化建设,即要求文件制度的具体描述对工作实施要有明确的指示性,涉及到人的条目要列出具体人员,明确细化具体人员的职责和要求。通过与老师、学生、兄弟院校同行专家、企事业单位专家的多次研讨、交流,首先将文件中含糊其词的条目进行了认定,之后根据工作具体实施情况具体修订了含糊其词的语句。

责权分明,吸纳新生力量。教学组织的架构、人员和责权通过文件制度规范,学院特别注重人员更迭,新老结合,在原有教学组织人员的基础上,大量吸纳了年轻老师,加入教学工作中,通过责权意识的建立,提升专业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比例和积极性,达成每位老师不仅是承担课程的负责人,也是专业教学建设的参与者的目标。同时,在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每个组织、每位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每个岗位的设置目的、目标和工作规范,使每位老师能够迅速找准角色、进入角色。

 

三、创新模式,打造信息化评价平台,规范数字化过程评价

学院在深刻理解“产出导向”理念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先进手段,通过学校与Blackboard公司共同建设的OBE专业建设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先试先行,自2020年起即全专业全员投入,整合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资源。依托OBE系统,实现了本科教学课程层面和目标层面有机贯通。其一,通过OBE系统的课程地图等形式具象化培养方案,优化顶层设计;其二,依托OBE平台系统化教学的评价反馈,从而使持续改进有据可循;其三,通过OBE系统规范课程建设,建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整合于OBE平台,建立课程螺钉意识;其四,将OBE系统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实际工作的线上平台,明确和强化课程间联系,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

学院围绕OBE专业平台建设,整合了大量专业建设资源,依托平台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达成度评价→反馈和改进”的闭环体系,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全过程的监控,通过平台内置的计算和分析功能,对课程目标、毕业目标、培养目标等达成度情况进行科学、数字化的分析,为专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四、课程阵地建设,树立课程“螺丝钉”意识,完善课程全过程管理

以课程建设为纲,让课堂回归课堂,是学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学院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必须把课程建设放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每个课程就像一颗“螺丝钉”,每位老师都像扭螺丝的工匠,需要每位老师做好每一门课程,才能切实实现本科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转。

基于此,学院对每门课程实行全过程的评价管理,细化每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形成“课前审核→课中评估→课后反馈→达成度分析→持续改进”的闭环过程管理。为保障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建立了“授课老师-课程组-基层教学组织”三级协同的课程建设组织,夯实了围绕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具体工作的工作模式,在落实工作、提升实效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前,严把课程关,即对课程大纲、教学日历、考核方式、评分量规、课程目标达成方案等做出细致规范,由课程组拟定和初审,之后由基层教学组织负责审核和定稿。同时,严把教师观,特别对年轻教师和初次上对应课程的老师,在课前由教学质量保障中心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上岗指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图6),保障上岗授课的老师达到教学要求。同时,专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2023711-12日,学院2023年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专题培训会如期举行(图7),年轻教师本科教学提升成为学院的常态化重点工作。

 

6 教学质量保障中心专家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

 

7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年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专题培训会

课中实行全过程评估,学院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评估制度,由教学督导对授课过程进行定期和随机抽查评估,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所有材料依托BB平台进行线上资源整合、教学互动和教学活动管理,学生通过线上平台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课程资料也获得了全过程、长期信息化存储,方便了教师学生间交流。

课程的考核环节进行明确的规范要求,首先考核应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需能完成所有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期末试卷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进行审核方能进行考试,以此保证了面向产出的课程考核。

课后落实评价指导的持续改进,主要依托专业建设OBE平台开展课程达成度的评价,通过相关人群调研获得课程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课程归档制度,对每门、每类课程的归档明细进行要求,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实施每年4次的集中归档和课程改进工作,实现了“门门留痕、年年优化”。

 

五、上下一心,多方联动,共同打造本科教学优生态

“请进来、走出去”,依靠各方力量特别是利益相关的多种社会力量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落地面向产出的评价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学院实施“产教融合、研教协同”的育人模式,通过搭建丰富、稳定的反馈平台,切实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协同保障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的实施。

“产教融合”,建立丰富、稳定的合作模式。依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友建设三级平台,扩宽和完善产业人才培养资源,通过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聘请业内知名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教学过程、多种形式的联络和反馈活动,切实保障“产教融合”的实效。

“研教协同”,创新启发性、面对面的活动形式。学院通过研教互促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人才培养层次的创新性。通过项目式、案例式实践教学设计鼓励教师主动将个人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入本科教学中,教师在项目先进性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学情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来自于科研前沿的内容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较大优势。

以培养方案规范科研对育人过程的支持,将创新性实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每位学生的必修课或必修环节,由专业教师从个人科研工作中凝练选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开展自主科学研究的机会,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科技创新活动获得相应学分。另外,通过层层推进的实习培训环节促进行业协同育人,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在四年的学习中逐步完成金工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本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

同时,学院创新教师深入指导学生专业发展的活动形式,开展“未来食品讲堂活动”(图8),通过邀请各团队负责人与本科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为学子们搭建起认识科学研究的窗口,提供了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也为师生们畅通了沟通渠道。

研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打造“三级赛制两支队伍一个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连续8年举办食品加工与创意大赛。近五年,学院本科生累计获得国际级奖项4项,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奖项40余项,全面推进本科生进实验室,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代表学校首次获得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为学校取得金牌历史性突破(图9),而获得金奖的项目正是来源于实验实践教学的真实内容、同时也来源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是研教互促的较好印证。

 

8 “未来食品讲堂”活动宣传截图

 

 

9 2022年代表学校首次获得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

 

六、软硬件支撑,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打造优良教学环境

学院秉持“学生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实际能力提升需求出发,努力为学生改善学习软硬件条件,打造优良教学环境。特别是着力于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对省级实验教学平台——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10)对标学生“实战”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14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开展基于工程认证的实验室建设与完善,相关仪器设备及家具共计410多台,基本涵盖了专业主流设备和生产线,能够较好的满足本专业学生基础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实践的要求。

 

10 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分内景

同时,学院努力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进在线教育深入发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为学生提供更自主的学习资源。依托《食品化学》、《食品保藏探秘》、《学问海鲜》、《鱼糜及其制品工业生产全流程仿真》、《食品工厂设计》、《生物化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7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图11),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11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部分课程截图

学院教学名师云集,拥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汪东风教授领衔)、国家级教学名师(汪东风教授)、山东教学名师(孟祥红教授)、齐鲁最美教师(林洪教授)等,教学名师以身作则,成为众多年轻教师们的榜样,成为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中坚力量。

 

七、结语

学院在多年工程认证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抓手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们仍然在路上。未来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自己,为党为国培育更多高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