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学期体育系 教学工作会议纪要

发布者:刘斌发布时间:2019-06-06浏览次数:285

时间:2019425 1400—1550

地点:教学楼2601

主持:王 

出席:体育系班主任:朱俊英、谭嘉辉参会,徐卫华、谭嘉辉请假

 各年级学生代表 : 27

2015级:孙一鸣  贾宝峻      胥菲菲              孙九龙

2016级:华振儒  王鑫鹏  田丝雨       马振涛  刘以诺  王德港

2017级:孙国豪  茹冠赟  胡祖铭  陈帅宇      刘山赫

2018级:殷铭远      马茹欣  郑云浩  魏歆怡  李宜霖

主要议题:体育系教学工作座谈

一、王伟介绍座谈会的背景、目的、意义

1、背景:

1)学校第四届教学工作改革(教育教学研讨会)。

2)学校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关于启动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第一轮通知

发布者:辛远征发布时间:2019-01-11

各学院(中心):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依据。为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中国海洋大学新时代本科知识重构计划”有关要求,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现启动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统领,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具体负责,作为本单位教育教学大讨论的重要内容。

2.共同参与。各单位要发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学科团队、教学基层组织、合作企业、校友会等的资源,认真组织相关学科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毕业校友和在校高年级学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讨论,各类讨论要形成纪要。

3.广泛调研。各单位要深入调研分析新时代经济社会、所属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与实现路径,调研兄弟高校人才培养先进经验。

二、调研与研讨的主要内容

1. 目标与定位:分析本单位各专业建设水平,了解各专业在国内外专业领域内所处的位次,明确建设目标。每个专业应至少调研3所国内外不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选择国内外一个专业作为对标专业,深入分析研究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参考。

2. 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以建设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谋划本单位专业建设布局,升级改造现有专业,培育建设新兴专业,整合淘汰劣势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应重点关注与适应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

3. 探索大类招生: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求,提高专业培养能力的同时,调研、讨论大类招生问题,建立专业招生动态调整机制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方案,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的举措。

4.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各专业课程之间要衔接紧密,综合考虑本专业毕业要求和专业能力,构建基于OBE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5.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提出分类分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改革建议。

6. 特殊人才培养:按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等有关要求,鼓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单位学科优势,设置卓越人才”“拔尖人才等特殊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制定特殊人才培养方案。

7. 强化实践教学:梳理专业实践教学设置和实施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优化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8. 辅修专业建设: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明确专业辅修要求,制定20-25学分辅修专业课程体系。

三、工作进程安排

1. 20191-5月:各单位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讨论;

2. 20195-6月:教务处走访各单位,了解调研情况,研讨有关问题,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实施细则

3. 20196-10月:各单位形成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4. 201910-20203月:组织专家论证,各单位修订后定稿。

                                            教务处    201919

2、目的:

 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合理的环节设置、课程设置等。

3、意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已有的思考:

1)实习检查期间发现的诸多问题,关于延长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的思考;

2)根据学生实践环节动手能力、指导能力差的实际,关于增加部分课程实践环节比重的思考;

3)专业知识讲座授课教师与评分教师分离,教学评价不合理,进行调整改革的思考。

二、座谈发言

115级学生代表:

1)专业课术科课程授课内容为:理论+实践,而实际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偏少;建议改革考试方法为:笔试+说课(说课中增加教案分的比重,采用抽签的方式)。

2)竞赛组织与实践课、健康管理与实践课:

目前以参加校内健美操、啦啦操、学校体育运动会裁判、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组织实施的方式展开,建议增加与校外单位联合开展实践(竞赛组织、裁判等)工作的机会,增加工作时数,增加学分,提高竞赛编排等实际工作能力。

3)毕业实习:实习时间短(8周),刚熟悉工作环境就结束了,建议延长,建议增加假期实习。

4)夏季学期的专业知识讲座,建议改为专项训练课。

5)校内学习与就业时存在的偏差:

 1)滑翔伞等新兴体育项目,在学校里没有接触学习,而社会需求是日新月异的;

2)专业对口:从业资格证书缺乏,例如:教师资格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等;

3)教师资格证:

①考教师资格证时,有一门《学校体育学》,其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内容,在校内学习的时候没有学到;

②能不能外聘专家到我系进行教师资格证的考前辅导?

6)建议对新入校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课。

7)《体适能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等课程,建议增加实践环节。

216级学生代表:

1)选修课程冲突的情况;

2)《体适能理论与方法》未开课,影响毕业的问题;

3)《大学计算机基础与网页制作》课时增加较多(64学时-80学时),选课时与其它课程冲突,建议删减部分平时用不到的教学内容,减少课时数;

4)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为校争光,建议进行学期学业考核评价时,根据比赛成绩×系数;

5)与其他院系开展合作交流,体育系学生参与到学校、各院系阳光组体育训练、活动的指导工作中,设立相应学分(借助某些课程)并进行考核,发挥体育专项学生对普通学生进行专项指导的作用;

6)教师资格证的需求及对就业的帮助;

7)加强对大一学生的选课指导讲座。

317级学生代表:

1)将学校体育学改为学科基础必修课;

2)浮潜、救生课因选课学生人数限制造成的压车情况,建议增加师资;

3)网上选课系统没有《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

4)建议增加设置有助于教师资格证考取的课程;

5)《运动解剖学》等课程学时较少,建议增加学时;

6)建议部分课程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418级学生代表:

没有学习游泳课就要学习浮潜、救生课的问题。

三、王伟进行总结,会将学生反馈的信息带到体育系教师教学工作研讨会中,通过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特此纪要。

 2019426

记录整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