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会议记录

发布者:刘斌发布时间:2019-05-15浏览次数:283

时间:20181116日上午9:00-11:15

地点:水产学院会议室(地质馆207

会议主题:水产学院本科教育专题讨论

主持人:温海深

参会人员:学院党政联席会成员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王曙光、李琪、温海深、宋协法、王伟莉、马甡、任一平、高勤峰、李景玉、曾晓起、黄六一、薛莹、张沛东

记录人:陈丽红、綦宝健

一、会议讨论主题

一流学科背景下的水产卓越本科教育与知识重构。

二、研讨工作内容

(一)教育教学主题研讨

围绕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学院教育教学责任体系的职责和运作方式开展研讨。该项工作由王曙光书记、李琪院长任组长。

王曙光书记认为作为龙头学科,水产学科有学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我们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面下大力气改革。本科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现状:相对来说本科教学处于劣势,本科教学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们要认真重构课程体系,着眼于办好一流学科、培养一流的本科人才,来思考如何设置课程,从而扭转课程体系设置陈旧等弊端,老师的教学方法要突破、要变革。并就前期与宋微波、麦康森两位院士的座谈交流时,两位院士提出的关于学科建设的建议来分析如何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模式上,王曙光书记谈到之前与教务处方奇志处长交流的关于前沿讲座如何上的问题,建议把每年基金结题的项目,做成面向本科生的前沿讲座课程,把科研突出的成果第一时间传递给本科生,让本科生了解到学科前沿和进展,实现内容、方式、课程方面的创新。并特别谈到不要因人设课,要按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对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排除掉水课,又要排除掉水平不高的教师。

李琪院长结合教育部吴岩司长讲话,谈到国家高度重视重构本科教育体系的问题,要有效落实该工作需要顶层设计,拟于11月底至12月初,请学院两位院士一起,专门讨论如何重构本科课程体系的问题。

(二)专题调研与研讨

围绕国内外一流大学关于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该项工作由李琪院长任组长。

李琪院长认为要重点对标美国奥本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调研这两所一流大学相关专业现状以及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运行等方面的改革动向。

会议确定由高勤峰、任一平分别牵头,由刘士凯、李昀、李丽、张崇良等在美国上述两所大学时间比较长的教师参与的调研小组,调动目前正在上述两所大学求学的博士生力量,形成一个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调研报告。

(三)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专题研讨

围绕优化各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各专业建设责任体系(含卓越农林工程人才),优化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路径、形成培养方案改进的框架性方案,优化各专业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各专业与国际化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专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形成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建设优化方案开展讨论。该项工作由温海深副院长任组长。

1、关于落实小班授课问题

目前已实现《水环境化学》课程养殖系和渔业系由不同的任课教师分开授课,《基础分子生物学》由何峰、李昀分班授课。当前需要分开授课的有:《鱼类学》课程建议养殖系继续由李吉方授课,渔业系由康斌授课,讲授内容偏重资源鱼类学;《植物学》养殖专业和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继续由王巧晗授课,建议分2-3班进行小班制授课;《普通动物学》课程养殖系继续由艾庆辉、孙世春授课,渔业系由胡晓钟授课;《普通生物学》养殖系继续由田相利授课,渔业系授课老师待定;《生物化学》养殖系继续由朱葆华授课,渔业系继续由陈慕雁授课,牧海精英班由万敏授课。新增《生物信息学概论》,由刘士凯授课;牧海菁英班《微生物学》由龙红岸开设。

2、科技前沿讲座,将科研转化为教学资源

将科技前沿讲座由大四前移至大二,每个专业选出4-8个老师,至少设置16个学时的课程,这样在大二设置的科技前沿讲座为创新课,在大三设置的前沿讲座为创业课,邀请企业到校来讲。

李琪院长认为,科技前沿讲座可以扩大学时,确定原则:

1)突出基金的成果转化,这个导向不变,以基金委代表的科研项目

2)自主选题,各个方向不需有人介绍,建议三岗以上教授全部得讲

3)固定方向不固定人,每个专业指定一个负责人召集并落实,养殖系由郑小东为负责人,渔业系由薛莹为负责人。

马甡认为,科技前沿讲座一定不要讲成科研报告,可以讲成科研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这个把学生引导科学研究的殿堂来。

要由负责人牵头讨论如何将、列出框架,有基本的大纲要求,讲的面越宽越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多元化选择。

3、关于新增课程

1)新增《生物信息学概论》由刘士凯讲授

2)新增《发育生物学》,主讲教师待定

3)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4)把遗传学和育种学分开授课,《遗传学》由郑小东授课,融入分子遗传学内容。《水产生物育种学》由孔令锋授课

5)《水生生物学》与《普通动物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

6)《工程力学》、《流体力学》课程师资匮乏的问题展开讨论,确定《流体力学》课程有赵芬芳、王欣欣授课,建议渔业系从工程专业引进师资博士后,解决《工程力学》没有教师授课的问题。

4、实验课重构

探讨是做大实验,还是分开上实验课。结合实验中心,把实验课重新梳理一下,传统的基础实验要保留,并要适当的缩减、更新,新的实验要增加。该项工作专题进行讨论。

5、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所有课程重新构建的问题,最终落脚点都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今年12月讨论修改具体事宜。

(四)教育教学质量调研与评估

围绕调研近五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调研知名校友对毕业生核心能力认识与建议、调研各相关行业对新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期待、调研在校师生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议的问题展开讨论。该项工作由王伟莉副书记任组长。

(五)优质生源工程专题研讨

围绕进一步完成新生导航课程建设、重点推介学院特色课程《水产学专业导论》总结经验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专业宣传方案,优化夏令营组织实施工作,完善学院本科招生实施方案、形成面向高考招生的学院宣传方案,探索国际化“本-硕”和“本--博”一贯制培养新模式开展探讨。该项工作由宋协法副院长任组长。

(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题研讨

围绕完善《科研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完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激励机制、建立本科生自主创新科研实践新体系开展探讨。该项工作由张文兵副院长任组长。

(七)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题研讨

围绕有学科特色的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学院教育教学国际化提升实施方案展开探讨。该项工作由院长助理李景玉教授任组长。

李景玉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师资国际化。建议学院每年定期开办国际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教学专家,为教师集中培训,以提升水产学院教师的教学技能。

李琪院长认为:充分利用教授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写入课程教学计划,实现国际化课程设计。典型做几门课进行试点,陶亚雄参与动物生理授课、杜少军参与遗传学授课、陈勇参与渔业资源评估课程授课、刘占江参与水产动物育种课程授课。

三、李琪院长总结

要对本科教育再认识,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要高度重视,尽快保质保量做好,12月初把所有课程设置(包括实验课)重构,并开展教学体系大讨论,以把教学体系改革落到实处。

组织形式:学院牵头、各专业密切配合,制定调研方案,形成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调研报告,并提出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