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发布者:高辉发布时间:2016-07-05浏览次数:1302栏目:文化渊源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盛世之一,农业、手工业生产力水平都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对外交往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此时,不仅在西北陆路出现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的繁忙的“丝绸之路”,而且在东南海上也出现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处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另外,书中还记述了一条中国商船去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的航线。

  众所周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经阿拉伯人之手大量转运到罗马帝国。实际上,当时中国丝绸也有许多是经过海上贸易而转运到罗马的。中国商人将丝绸等中国物品运到印度南部,一些罗马和阿拉伯商人再将这些商品经红海运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地,然后经地中海运至罗马。

  罗马帝国当时被称作“大秦”,其商人“与安息,天竺交布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易,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帝国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而且是通过海路进行的。学者们认为,来者很可能不是罗马使臣,而是罗马商人。他们可以直接见到中国皇帝,而且以前素未通中国,可见汉王朝对海外使者或商人都持欢迎态度。

  在汉代,不仅与南海诸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且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日本多次遣贡使来中国,期间自然都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不难想见,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东汉末,不少汉王室成员为避乱逃到日本,受到良好安置,史称“归化人”。据相关报道,日本的“原田”氏即为汉刘邦后裔。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权更替比较频繁,但海外交往和海外贸易还是有所发展。尤其是南方相对较为安定,这类交往和贸易更为频繁。孙吴政权曾派一支万余人的船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州”(今台湾),充分表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明显提高。孙吴政权还派朱应和康泰出访南海诸国,对各地物产都做了详细记述。这些地方当时都和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罗马商人秦伦这时来到孙吴政权的首都,还受到孙权的接见。由此可见,当时中国与罗马帝国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往来。

  在两晋南北朝时,这种海外贸易活动也一直没有中断。据《唐六典·互市监》注文载:“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致其物产也。”尤其是南梁时期,海外贸易还一时显得颇为活跃。“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职贡,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据阿拉伯史学家记载,在公元6世纪时,也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中国船只经常进入波斯湾,并由此进入幼发拉底河,与当地阿拉伯人进行交易,至于中国政府如何管理这类海外贸易,则史无明文。但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似乎都不加限制,大都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文章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