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凝固了的蟳埔

发布者:hydxt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次数:487栏目:散文精选

    “五一”小长假,我慕名前往蟳埔,感受传统的闽南文化。蟳埔(xún p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刺桐港”的所在地。千百年来,蟳埔处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流碰撞的最前沿,独特的民俗风情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蟳埔女精美的头饰代表了蟳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蟳埔当地别具一格的蚵壳厝,凝聚了沿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站在蟳埔街头,三四层高的小洋楼排列在街道两侧,现代化的商铺鳞次栉比,要不是当街立着的大青石上嵌着两个鲜红大字——“蟳埔”,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闽南红砖厝和白色蛎壳相间的古老渔村。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试探着往村巷深处寻去。倏地,眼前一亮,一位头戴簪花、身穿红色花褂、脚蹬水靴的女子迎面走来,一把两头翘勾的竹制扁担挑着两桶海鲜,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蟳埔女?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又被称作“鹧鸪姨”,因为“阿姨”在蟳埔话中是妈妈的代名词,因此可以亲切地称年长的女人为“蟳埔阿姨”。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宋代时从中亚流传过来的。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是蟳埔女经典的装饰。她们的头饰——簪花围,就像一座“行走的花园”。在蟳埔,无论是二八年华的女孩子,还是耄耋之年的老妇,头上的“花园”争奇斗艳。蟳埔女子打小就留长发,一头乌黑的发丝在茶油或芦荟汁的护理下,齐整柔顺。十一二岁时开始盘头,以象牙筷(现在多用塑料材质)做轴固定,一圈一圈在头上盘成螺旋髻。再以发髻为圆心,用麻绳串起新鲜的花苞、花蕾,就是簪花围了。一年四季,选用应季开放的鲜花,含笑、山茶、玉兰、玫瑰、夜来香……少则一环两环,多则五环七环,层层叠叠,团团簇簇,芬芳艳丽,仪态万方,就像一个姹紫嫣红的“头顶花园”。
  

  “鹧鸪阿姨爱簪花,不惊父母厝内空。五颜六色大裾衫,花红柳绿宽裤腿。”听着唱读了几百年的童谣,不禁令人感慨,虽然现代化的城镇近在咫尺,但她们虔诚地坚守着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仍然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服饰美学。
  

  从热闹的街区拐进一条铺石小路,终于见到了仅存的蚵壳厝。闽南话中,厝是指房屋,蚵就是海蛎。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始港口,载满丝绸、瓷器、茶叶等货品的商船从蟳埔起航远洋,到达目的地卸货后,形成空船。由于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返航时船员就用蚵壳压舱。船上的蚵壳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捡拾后,与海泥筑屋而居,建成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
  

  “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一样,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隔绝了空气,这样的墙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改革开放后,一幢幢小楼取代了矮小破旧的蚵壳厝,不少年久失修的蚵壳厝多数已是残垣断壁、人去屋空,还有的被村民修葺后,变身为民俗客栈。
  

  千百年来,蟳埔的民俗风情在缤纷的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独特的人文色彩。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化,见证了中华海洋文明的魅力。

  

(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