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发布者:hydxt发布时间:2017-02-03浏览次数:352栏目:动态新闻

         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组织常务理事、理事、同行领域专家及相关单位,经过广泛推荐、专家评议及投票排序,近日评选出“2016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1.我国大陆架科学钻探在南黄海资源及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大陆架科学钻探在南黄海实施了两口科学钻探井。“勘407”船钻探的大陆架科学钻探-1井井深300.1米,创造了我国陆架船钻取芯的新深度;采用自主研发钻探平台“探海一号”实施的大陆架科学钻探-2井井深2843.18米,岩芯采取率达97.7%,创造了全球海洋科学钻探全取芯的最高纪录。大陆架科学钻探为研究南黄海的资源环境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
        2.我国海洋潮流能发电取得领先世界的重大突破
        我国海归科学家团队历时7年成功研发的海洋发电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兆瓦级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发电并网三大跨越。与国际同行相比,该项目所实现的技术路径在装机功率、发电稳定性、系统可靠性、环境兼容性等方面科技优势明显、应用价值突出、产业前景优秀。该项目有助于解决海岛供电、海岛开发等海洋经济重大问题,有望带动经济体量庞大、产业链延伸广泛、环保价值影响深远的海洋能开发新兴产业。
        3.高分三号卫星发射成功
        2016年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型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发射任务。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备12种成像模式,设计寿命8年,可用于海域环境监测、海洋目标监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防灾减灾等,并可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监视监测。高分三号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能够获取可靠、稳定的高分辨率SAR图像,极大地改善我国天基高分辨率SAR数据严重依赖进口现状,使天基遥感跨入全天时、全天候、定量化、米级的应用时代。
        4.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海马基因组及其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
        我国科学家领衔和主导完成的科研成果《海马基因组及其特异体型的进化机制》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该成果率先完成了虎尾海马全基因组研究,揭示了海马的快速进化特征,从基因层面阐释了海马的环境适应机制。本成果的相关研究为人类认识鱼类进化与环境适应提供了新视角,对推动海洋生物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研制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术
        针对防控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和保护近海海洋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创新团队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2项国家级项目,我国首次发现了大气压下持续微辉光放电的新科学现象,创建了大气压强电离放电高效制备羟基自由基的新方法,发明了基于模块化阵列式等离子体集成源的系列化高浓度羟基自由基产生装备,突破了羟基自由基工程化应用的瓶颈问题,在万吨级船舶上完成了羟基自由基快速、高效率、低成本、无潜在风险杀灭入侵生物的工程示范及技术推广应用,为有效防控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6.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海洋中尺度涡与大气的耦合对维持西边界流具有重要作用
        西边界流区是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是影响副热带海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现有气候模式对西边界流的模拟存在很大的误差,影响了副热带天气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经典海洋环流理论认为,西边界流是风生环流驱动。对此,我国的研究给出了新的理论解释,首次提出,海洋中尺度涡与大气的耦合对维持西边界流有重要作用,是涡势能耗散的主要途径,是对经典海洋环流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为气候模式中准确模拟西边界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7.我国科学家揭示近60年来珠江口地貌演变基本规律
        人类活动与河口环境演变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国际持续研究热点,在亚洲大河流域表现的尤为强烈。强烈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河口治理和监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科学家以珠江口为例进行研究,阐释了近60年来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地貌演变基本规律。研究人员构建了时间跨度达55年的伶仃洋区多期次的地貌模型。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近海,尤其在河口三角洲的人类活动日益强烈,自然岸线被大幅度改变,海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得到有效管理。
         8.我国组织开展马里亚纳海沟多学科万米综合试验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我国于2016年1月和9月实施了世界第四极观测系列航次,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成功回收了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潜标,获取了长期观测资料;自主研发了万米大体积采水器等设备,获得了水深10500米处400升水样和海沟处沉积物柱状样品;完成了深海Argo、滑翔机和深水高清摄像机等8种自主仪器装备的海上试验。同时,国内十余家海洋研究单位参加了第四极航次,对推动我国深海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9.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南极板块岩石圈三维整体格架
        利用历经数年研发的新技术,通过对新数据的分析,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了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高精度岩石圈三维结构,查明了南极大陆整体构造格架,认清了南极冰盖厚度与冰下地质的基本关系,解决了南极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发现了2000万年前俯冲到南极半岛之下的板片残余,揭示了东南极山系是冈瓦纳超大陆最后聚合形成时的缝合带,促进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10.国内首艘海洋隐身测量无人艇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
        我国首艘具备隐身性能的海洋测量无人艇研制成功。该艇解决了海洋测量工作强度大、测量精度低、敏感海域测量等问题,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目前,该艇已装备至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队伍中,实现了业务化运营。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