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宋微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院士增至10人

发布者:hydxt发布时间:2015-12-07浏览次数:345栏目:海大专栏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右)为宋微波教授颁发院士证书

  本站讯 12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最终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原生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微波当选,隶属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至此,中国海洋大学两院院士增至10人。

   宋微波,江苏睢宁人,1958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微山县。1978年考入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水产系,1982-1985年在山东海洋 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动物学家尹左芬、孟庆显教授指导下从事纤毛虫病害学研究。1985年留校工作,1986年公派出国进修,赴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师从国 际著名原生动物学家Norbert  Wilbert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波恩帕氏水体内周丛纤毛虫的分类与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曾以专集形式出版,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1989年1月回国任教并创建原生动物学实验室,先后涉及海洋纤毛虫的分类学、细胞学及系统学,其后逐步扩展至生态学、病害学等方面。从事纤毛虫学研究 30年来,宋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深入、系统地完成了我国沿海以及南极地区纤毛虫的分类与区系研究,填补了西太及东亚海洋环境中纤毛虫多样性研究的空 白,促进了全球海洋纤毛虫研究新格局的形成。在纤毛虫的细胞结构分化、模式构建领域,宋教授领导开展了对腹毛类等重要类群的细胞发生学研究,揭示了大量新 的细胞分化-去分化新现象,首次建立了凯毛虫等大量代表性种属的个体发育模式,构成了国际相关领域近20年来的核心成果。在纤毛虫分子系统发育领域,他主 持完成了对纤毛门内纲目级阶元的系统探讨和标记基因的测序工作,建立了全球最大、覆盖所有海洋类群的DNA库,成为国际纤毛虫分类学-系统学-基因组学等 开展研究的重要档案库。同时,他与国外同行一起,发起和领导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的纤毛虫学研究从昔日的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今 天国际纤毛虫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作为一个“拓荒者”,他和同事一道,为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教授多年来兢兢业业,致力于学生的培养与学科发展建设,迄今累计为我国的原生动物学科培养了50多名研究生,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国际“纤毛虫学Corliss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12位山东省优博论文获奖者等。在国内现今近30个活跃的纤毛 虫学研究团队中,约三分之二的实验室系由其毕业生主持或创建。他的工作实践和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2010年,他与多位同事一起策划和组建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从学科布局上完善了中国海洋大学“大生物学”的学科版图,并在短短几年间显示了其在发育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窗口与旗帜效应。

   宋教授在国际原生生物学界拥有很高的声望,他两次获得国际原生动物学界顶级规格的学术成就奖,并先后当选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常务执委(5位成员之 一)、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此外,他还受邀担任《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 等多家国际主流刊物的编委。

文:冯文波 图:李星杰

回澜阁】三十载光阴 书写对科学研究的大爱情怀——记原生动物学者宋微波

附:宋微波简介

  宋微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江苏睢宁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学研究。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9月—1985年7月在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系就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9月—1989年1月于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获博士学位。

   国家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目前任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常务执委、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中国动物学 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国际主流刊物《真核微生物学报》、《欧洲原生生物学报》、《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等杂志编委。

   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专集5部。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先后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成果一等 奖以及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曾获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Foissner基金奖和纤毛虫学Cravat  奖;2002年以来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劳模、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文章来源:“观海听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