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常
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一只似乎已成为他的标志的手提袋,谁能想到这个每天都穿梭于校园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文圣常?名望赫赫的文先生给人的印象竟然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从容淡泊。
一
1940年,文圣常考上了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先后被分到空军空运103中队等单位工作。由于他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和外语基础,又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当时的政府194
6年选派他到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深造。正是这次进修,使他结缘大海,并萌发了研究海浪的想法。
乘海轮途经太平洋时,文圣常发现几千吨的轮船竟像纸船似的随浪颠簸,他被排山倒海的波涛而震撼了:海洋既然能使航行于大洋的巨轮颠簸,当然也可以给一切海上和沿岸的设施与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但是只要人们掌握海浪的机理,就可以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他决心设计出一种利用海浪能量的装置,叩开海洋世界的大门。经过精心研究,回国后不久他就成功设计出一种装置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并驱动透平。这一装置模型几经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试验。这一成果,在1953年《机械工程学报》以《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的论文刊出。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回国后,文圣常四处寻找国内的海洋科研机构。这一愿望到了解放后才实现。1953年,青岛的山东大学海洋系建系伊始,首任系主任、中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求贤若渴,经青岛观象台推荐,聘请文圣常教授来青岛从事海浪课的教学。从此,文圣常在海洋世界里任意遨游,以自己开创性的海洋研究,推动着中国物理海洋事业不断前进。
二
1953年开始,文圣常就一直住在青岛。50多年来,他在风景如画的海大校园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普遍风浪谱”、“涌浪谱”、“海浪预报方法”、国家海港水文规范、理论风浪谱、新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著作《海浪原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等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上虽然有两种盛行的方法研究海浪,但往往只限于海浪在充分成长的状态下的海浪频谱的内容,没有考虑海浪在成长过程中的谱型形式。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文圣常提出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的著名论文,其重要的特色是将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从能量平衡的观点出发,导出了可用以描述风浪成长的全过程的普遍风浪谱。在涌浪的研究中,他也提出了“涌浪谱”的著名论文。由于这两篇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仅《中国科学》杂志英文版进行了刊发,而且被译成俄文,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著名海洋学家克累洛夫编著的《海浪》论文集专著中全文刊出。
在20世纪50年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圣常60年代开始更多地考虑着如何将海浪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服务。这一期间,他主持和领导了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浪预报方法研究组的技术工作,由于在研究中充分考虑了我国海域的特点,该研究组提出的海浪计算方法很快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70年代后期,为适应我国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他又制定出近岸工程设计和管理的技术标准。经多次改进,该成果作为国家级规范被列入我国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水文》的第一册《海港水文》中,从而结束了我国在建港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前苏联和美国的状况。1985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圣常对海浪理论的研究永不停歇。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发表了相当有特色的风浪谱理论,但他深知对自然界的认识永远是一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在继续完善风浪谱的研究中,80年代他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风浪频谱”,代表了海浪研究的一种新方向,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文圣常又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针对海浪数值预报国外通行方法存在的困难,1989年他提出一种混合型的海浪数值预报模式。该模式不仅能使数值预报的精度得到基本保证,而且简便了计算,克服了在计算机上费时过多的弱点。由于适合中国国情,该预报模式不仅被国家有关预报部门使用,而且与前苏联有关的海洋研究所合作,在远东海域推广应用。这一成果也获得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两次荣获“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经国务院批准,自1990年7月起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成为海大历史上首位院士。
20世纪最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正契合了他一直以来从中国海洋事业的实情出发,研究海洋灾害、造福人类的想法。尽管年逾古稀,他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亲自主持“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专题的研究工作。其产品现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台风浪预报,并进入中央电视台灾害海浪预报,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承担起“近岸带灾害性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评估技术研究”专题并亲自参与其相关子课题,提出了新的谱方法研究,该谱结构的可靠性、模式性能覆盖范围、改进的可行性、所需计算机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当前世界上盛行的第三代海浪模式。
除了课题的研究,文圣常还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其中1962年出版的《海浪原理》,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被列入国际五大海浪巨著之一,而美国唯一的一本同类型专著则发表于1964年。他1984年出版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也在促进我国海浪研究、培养海洋科学人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海浪原理》一书的出版,是中国物理海洋学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中国海浪研究趋于成熟的里程碑的话,那么,《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就是中国物理海洋学走向世界,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海洋学已进入到一个崭新时期的又一个里程碑。
三
熟悉文圣常的人都知道,即使年事已高,他仍坚持一天上“三班”:每天上午9时来校,中午12时30分回家休息;下午4时来校,晚上6时30分回家吃饭;晚上8时30分再一次来校,晚10时回家。十几年来除春节几天休假外,雷打不动。即使现在年逾八旬,他也仍以常人难及的毅力,每天伏案工作十余个小时。曾有人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我每天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
文圣常桃李满天下,他的毕业生很多人已成为世界海洋科技界的知名学者,很多人也都因科研成绩优异而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可他依然那么谦恭低调、从容淡泊。在为本科生做完讲座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一再鞠躬致谢。在场之人无不动容。在荣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他一分不留,全部捐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其中一半捐给了他从事教学生涯半个世纪之久的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另一半捐给了河南家乡用来盖“海洋希望教学楼”。命名奖学金时,学校领导多次登门希望他同意以个人名字命名,他坚辞不受。最后命名为“文苑奖学金”,寓意同学们在海大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文化。“海洋希望科学楼”的名字,也是他一再婉拒当地政府“文圣常教学楼”的命名后,接受的与自己一辈子从事学科相联系的名字。谈及往事,文圣常很淡然:“我一生中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就很高兴。”
这就是文圣常,虽然为我国乃至世界海洋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永远保持着那份执着敬业、从容淡泊。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说:“文先生以80岁的高龄而努力工作、不稍落后于后生,此情景常常令人感动。文先生是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的完美结合者。”正是对文圣常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典雅的儒家风范的高度概括与赞美。
信息来源:青岛新闻网